凌晨三点的咖啡凉透了,林姐盯着电脑屏幕叹气。她手里的年度汇报PPT改到第五版,数据密密麻麻挤在页面上,领导说“没亮点”,同事说“看晕了”,她自己也觉得,明明做了那么多事,怎么就说不清楚呢?
这场景,我们在括号演示见得太多了。
做PPT定制这几年,我们接过五花八门的需求:初创公司的融资路演、高校团队的科研答辩、企业的新品发布会……一开始总有人问:“你们能把PPT做得多好看?”后来我们发现,大家真正需要的,从来不止“好看”。
为什么你的PPT总在“无效沟通”?
有次接了个科技公司的案子,负责人带着一叠资料来,说要做个“高大上”的产品介绍。初稿我们按他给的内容排了版,动画加了,字体换了,他却皱着眉:“不对,客户看完还是不知道我们产品牛在哪。”
那天我们聊了三个小时,才发现问题出在哪—他把技术参数、研发过程、市场数据一股脑全塞了进去,却没说清“这东西能帮客户解决什么麻烦”。
很多时候,PPT卡壳不是因为设计不够炫,而是逻辑没理顺。就像盖房子,先得把梁柱搭稳,再考虑刷什么颜色的漆。如果连“我要讲给谁听、想让对方记住什么”都没想明白,堆砌再多图表和金句,也只是白费力气。
我们在做的,不只是“PPT美化”
上个月帮一家教育机构做招生宣讲PPT,负责人是位老教师,带着手写的提纲来,字里行间全是对课程的热情,但整理成文字就显得散。
我们没急着动手设计,先坐下来聊:“来听宣讲的大多是家长,他们最关心什么?”“肯定是孩子能学到什么,性价比高不高。”“那我们就把课程亮点拆成家长能听懂的话——比如‘三个月掌握200个高频词’,比‘课程体系完善’更实在。”
理顺逻辑后,再用设计帮内容“加分”。比如把枯燥的课程表做成时间轴,用不同颜色区分年龄段;把家长的好评做成对话气泡,比大段文字更有代入感。后来老师反馈,那场宣讲的报名率比之前高了近三成。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:好的PPT是“翻译官”,把复杂的想法变成别人能快速get的语言。我们做的,就是帮你找到最精准的“翻译方式”—可能是一个巧妙的比喻,一段精简的文字,甚至只是一张恰到好处的图片。
三个小提醒,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
做了这么多PPT,我们发现有些坑很多人会反复踩,想分享几个自己的小经验:
1、先“减”后“加”
新手做PPT总怕漏内容,结果页面堆得像杂货铺。其实真正有力量的表达,都是“少而精”的。试着把每页的核心信息浓缩成一句话,多余的文字、重复的图表,该删就删。就像括号,只圈住最关键的部分,反而更醒目。
2、 让“设计”服务“内容”
见过有人为了用某个酷炫的动画,硬把逻辑拆得七零八落。其实设计是配角,不能抢了内容的戏。比如讲数据时,用折线图比柱状图更能体现趋势;讲对比时,左右分栏比上下排列更直观。合适的设计,应该让观众不知不觉被内容吸引,而不是盯着动画发呆。
3、别忘了“谁在听”
给老板看的汇报和给客户看的方案,肯定不一样。前者要突出结果和计划,后者要强调价值和信任。动笔前先想清楚:对方是谁?他关心什么?他看完后你希望他做什么?想明白这些,PPT就成功了一半。
最后想说,PPT从来不是“应付任务的工具”,而是你想法的“放大镜”。它能让你的努力被看见,让你的思考被理解,让你的热情被感染。
我们是“括号演示PPT”,一群帮你把想法“框”得更清晰的人。如果你也在为PPT发愁,不妨找我们聊聊——或许不用熬夜改稿,你的想法就能闪闪发光。
毕竟,好的沟通,本就该这么简单。
CONTACT US
联系我们请添加企业微信:
或者填写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