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331942188

首页

PPT定制

案例展示

定制报价

常见问题

关于括号

服务客户

做了300+定制PPT后,我们攒了4个“反常识”的实战心得

这几年帮客户做PPT,常被问:“你们做过那么多案例,有没有什么‘捷径’?”

其实哪有什么捷径。但经手300多份从“一团乱麻”到“一击即中”的PPT后,倒真攒了些和“想当然”不一样的心得——不是设计技巧,而是怎么让PPT真正帮上忙的底层逻辑。

别先问“要做成什么样”,先问“听众会抬杠吗”

很多客户一开始会说:“我要大气、简洁、有科技感。” 但我们总忍不住追问:“如果听众看完,最可能质疑你什么?”

去年帮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做技术发布会PPT,他们带了20页专利说明,说“要体现技术硬核”。我们翻了翻材料,突然问:“如果台下有人问‘你们的技术成本比传统工艺高多少’,这页PPT能回答吗?”

客户愣了一下。后来我们发现,他们的核心优势是“初期投入高30%,但后期运维成本降60%”,但这份优势藏在第18页的小字里。

最后改出来的PPT,第一部分就用对比图表说清“短期投入vs长期收益”,甚至加了一行小字:“这也是我们和3家同行方案的核心区别”。发布会后客户反馈:“最尖锐的几个问题,PPT里早就‘埋’好了答案。”

原来好的PPT,不是“我想展示什么”,而是“预判听众会在意什么”。像提前在脑子里演一遍“问答环节”,把对方可能的疑虑、反驳,都变成PPT里的“主动回应”。

复杂内容别“堆成山”,要“拆成能爬的台阶”

有次接了个生物医药公司的项目,他们要给经销商讲一款新疫苗的研发逻辑。材料里全是“腺病毒载体”“中和抗体滴度”这类术语,光看文字就头大。

客户说:“没办法,专业内容就得这么讲。” 但我们试了个办法:把“研发逻辑”拆成3个普通人能懂的问题

“第一步: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?(用‘传统疫苗对变异株效果下降’的新闻数据来说)

第二步:我们的技术怎么解决?(把‘腺病毒载体’比作‘带导航的快递’,精准送疫苗到细胞)

第三步:效果有多好?(用‘临床数据显示,对3种变异株保护率超90%’替代复杂图表)”

后来经销商会后说:“本来怕听不懂,结果跟着PPT走,像爬台阶一样,一步一步就明白了。”

原来专业不是“把人搞晕”,而是“让人觉得‘我也能跟上’”。就像给复杂内容搭“脚手架”,先让听众站在自己熟悉的地面上,再慢慢往上递台阶。

设计别追“网红风”,要“贴场景的体温”

总有人问:“今年流行什么PPT风格?” 但我们发现,真正管用的设计,从来和“流行”没关系,只和“场景”有关。

CEO做年度汇报PPT时,我们会用深灰+藏蓝的配色,字体选稳重的无衬线体,连页边距都留得宽一些因为会议室后排的人得看清字,领导说话时翻页要利落,不能抢了发言的风头。

但给少儿教育机构做招生宣讲时,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有次我们把“课程体系”做成了“闯关地图”,每节课的知识点是“小关卡”,学完一阶段能点亮“勋章”。家长们拿着手机拍PPT,说“孩子看完就吵着要报名”。

其实设计的“高级感”,藏在对场景的体谅里:是演讲者翻页时的顺手,是听众记笔记时的清晰,是不同场合下,PPT该有的“分寸感”。

最后一步,永远是“关掉屏幕再看一遍”

有个教训记了很多年。早年帮一家公司做融资路演PPT,设计得特别精致,数据图表、动画转场都挑不出错。但临上场前,我们突然提议:“别开屏幕,咱们念一遍稿子试试。”

结果发现,有3页PPT完全“卡壳”—要么是文字太多,念的时候得停下手翻页;要么是图表太复杂,讲的时候得额外解释半天。那天晚上紧急改到凌晨,把“卡壳页”全换成了“一句话+一个核心数据”的极简版式。

后来客户说,投资人听完夸他们“逻辑顺,不拖沓”。其实哪是逻辑顺,是我们提前替他们“踩过坑”——好的PPT,不该是演讲的“负担”,而该是“提词器”“加油站”,让讲的人越说越有底气。

PPT这行越久,越觉得:我们不是在“设计文件”,是在“设计一场顺畅的沟通”。

那些熬夜改的细节,不是为了“好看”,是为了让客户在台上少一点紧张,多一点从容;不是为了“炫技”,是为了让听众多记住一个核心信息,少一点困惑。

如果此刻你正对着一堆材料发愁,或许可以试试我们的笨办法:先放下设计软件,想想听众是谁,他们会怎么想,你希望他们听完后记住什么。

剩下的,交给我们。毕竟,让PPT成为你的“帮手”,而不是“麻烦”,这才是我们最想做的事。


——括号演示,在300+案例里,慢慢懂了PPT该有的样子。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联系我们请添加企业微信:

或者填写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联系

提交